掏心窝 | 写好公号推文这件事,我用了整整五年
这是昨天推送《做好幼小衔接,我从这三件事入手》下面一位朋友的留言:
这个话题的确是不止一个朋友问过我的,那么今天就来和你们闲聊一下吧。
记得去年我招人后,我的团队小伙伴们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,希望我能提前写好稿子,因为她们都嫌弃我起标题太烂了。
我也经常会立旗子,好啦,国内放假啦,我要开始备稿了。然后呢,我现在都不提这茬了,她们也默默忍受“标题毁所有”了。
记得有一回一个品牌方和我团队小伙伴说,和大J说说啊,我也是她粉丝,但是她有时起的标题真的是,这个随便和做母婴公号的同行学一下就好了。
然后我的小伙伴说,我老板就那样,标题差已经是她的个人品牌之一了,哈哈~
我的写文习惯
今年已经是我写公号的第五个年头了,所以现在问我写文多少时间,其实并不客观的,毕竟已经算“熟练工种”了。
我第一年每一篇写完的平均时间大概要4、5小时,如今的话大概平均2小时之内。
我以前是没意识的,直到去年和某个同行聊起,才发现自己写文速度很快。
但说实话,这个真的无法类比的。因为我所说的写文时间,都是真的可以打开电脑直接写下来的。
准备时间都不包含在内。其实我的大量思考、构思都是发生在日常,运动的时候,和人聊天的时候,进行直播的时候,回复你们留言的时候,等等。
我还一直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,还在上学进修,这些积累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换句话说,2小时其实已经是脑海里有明确的想法、结构和观点了,只是打出来,重新组织排版而已。
对我来说,这些年真正养成的写文习惯其实有两个。
一个是积累在日常,我现在习惯带着觉察和思考过日子。这也是我以前经常和你们说的,我的很多文章都是“遇到”。
比如今天这篇,就是昨天有人留言了,我觉得我也有内容,那么马上就能很快地写出来。
另外一个就是专注,快速进入状态。
我以前很拖拉的,工作时写个PPT要“沐浴更衣”,打开电脑刷刷手机,上上网(号称找灵感),结果就变成淘宝了(捂脸~)。
我现在写稿也总有卡壳写不出的时候,我基本上是不会耗着的。我已经不怎么相信“憋出大招”,更加不相信打着这个借口的拖拉。
有了女儿的这五年,我一直在和她学习“活在当下”,我刻意培养自己的就是专注地学、专注地玩。
真的写不出的时候,我就转换跑道,做点别的事情。如果回头再来有了新的思路,那么就写出来。如果没有,我就会换一个选题。
真的想要淘宝或者上网看八卦娱乐,我就认真看这些,看爽了再来继续工作。看的时候如果是享受的,我也不会有一丁点的自我愧疚。
我的即兴演讲习惯
我的每次直播都是不备稿的,不然说实话,我也真的没精力保持这样的直播频率。
看过我直播的人估计有些看不出我是即兴的吧。
我先生之前看过一次,也给我反馈说,你有时要停顿一下,思考一下,不然大家都觉得你是准备的,还是准备非常不充分的,哈哈。
其实我真不在意直播即兴还是准备,对我来说把我想表达的说清楚,让你们觉得有收获,而我也没那么“辛苦”,可以坚持一个有益的方式,那就好了。
当然我在每次即兴直播时,也会准备一点,那就是大纲,就是把我想要说的最关键的点列一下。
像谈这些育儿的是我比较熟悉的,那基本上列完我就能讲了。有时你们直播互动提问,我也是需要思考的。
记得也有朋友反馈过,说看我直播比看文字更加啰嗦。其实“啰嗦”对我来说是我进行思考的策略。
一方面直播其实更有聊天感,有时我把讲过的概念再深化演绎强调,对于一部分朋友来说也是很受欢迎的,可以强化印象。
另一方面,这时我就在思考下一部分讲什么了。
所以,下一次直播,你们听到我说,“好,那来总结一下,。。。”,你们就能知道,我其实不知道下面要讲什么了,我在想,哈哈。
谈幼小衔接的时候我写的几个点
说了那么多,也许很多人要觉得我是“命”好啊,写文快,说话不准备。
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我和你们说过06年是我大学毕业进入外企,我职场生涯最初的3年,反复被“诟病”的就是,说话没逻辑,表达不清晰。
所以可见,我不是天生的,这些能力都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。
我呢,有一个特质就是好奇(前天《幼小衔接》里面也提到的),我对于不熟悉陌生的领域有天然的着迷。
而让我兴奋的就是可以在新的领域里自己去总结一套方法论。
我其实不是那么在意结果(当然结果好肯定开心的),我更加在意的是“体验”,我在其中的探索总结的过程。
这个扯出去了,回到今天聊的主题。我的表达能力真正的提高大概从06年一直到13年,而公号的这4年更是我锻炼的加速器。
建立表达结构
大家看我现在公号的文章,如果你仔细看结构,其实大体都是一样的,如果你去翻看四年前的推文,会更加明显。
我不是文笔很好的人,也不是很善于说话的人,这一点我06年的时候其实尝试想提高改善的,但后来我选择接纳了。
我开始意识到,文笔是“锦上添花”的,我真正欠缺的是逻辑和思考,这个是更加关键的。
想明白了提高目标后,那和育儿一样的,我先学招数。逻辑和思考的显性表现其实是可以通过结构来完善的。
比如我现在写公号文章经常使用的几个结构。如果是来普及一个概念,那我用的结构是:
今天谈的是什么?
为什么重要?
可以怎么做?
这么做的过程中,遇到的阻碍怎么化解
如果想要驳斥一个观点,我用的结构是:
现象描述
哪里有不对
我关于“对”的观点
进一步说明我为什么觉得是对的
如果我想分享自己的经历,我用的结构是:
发生了什么事 ?
这件事本身对我的影响是什么?
从这件事延伸出来的思考
即兴表达方法论
谈完写作方法论后,我来说说我的即兴表达方法论吧,这个也是我这十几年总结出来,对我有用。
表达和写作唯一不同的是,表达是有实时反馈的。
像我一开始对于自己没信心,那么开始说的最初几十秒很关键。如果我发现大家似乎不感兴趣,没在听,我的自信系统就会垮台,这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发挥。
因此在即兴表达时候,第一点很重要,那就是抓手(hook)。所谓“抓手”,就是你要把你接下来讲的东西,让听众觉得是和他们有关的。
举个例子,听过我周日讲“幼小衔接”直播的朋友们还记得吗?我一开头并不是着急和你们开说,我提问了。我问大家的是:
幼小衔接这个话题都说烂了,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,幼小衔接,到底在衔接什么?
这个就是我用的“抓手”,有一些本来就想来随便听听,说不定就是来看我一眼准备离开的。
也许就会因为这个提问进行思考,然后就会觉得,“哦,的确不清楚呢”。这样你们就会想要听下去。
第二个就是结构了,这个和写作是一脉相承的。我当时谈“幼小衔接”的方式就是借用了科普一个概念的方法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我一直觉得好的表达是去产生影响。为什么你们现在经常会说,就是喜欢听我讲。
我讲的真有那么好吗?其实根本没有,你们真正喜欢的是,在我的讲述里你们发生了改变,这是非常有力量的感觉,所以你们喜欢。
那这个怎么做到呢?最简单的,也就是第三个方法,每次讲述结尾,提出一个反思,或者呼吁行动。
参加过我在千聊《打造儿童超级大脑》这门课的朋友们肯定记得,我每节课都会说,
好啦,那么今天这节课结束,大家可以去想想,立即可以改变的三件事是什么?
很多人反馈说很喜欢这样的提问,我还给大家提供了例子。其实本质就是这个原因。
刻意练习
我当时就是利用这些结构来帮助自己学会怎么清晰表达。当然日常大量一定是前提,肚子里没货,那么再谈方法也没用。
我一开始使用这些结构是不适应的,所以我当时就会刻意练习,抓住一切机会来提高。
这一点在公号这四年也有体现的,我的最初几篇推文,我第一次直播你们给我打字和我说“大J,别紧张,就是随便聊天”。
我收到过很多留言,大部分都是问我,我哪里不好,我想读一点书提高一下。
读书肯定需要,但对我来说只占20%,真正重要的是创造机会去练习。
学习、学习,学重要,习更重要。
我公号都写了4年了,我们团队是没有编辑的。很多人听说我到现在还在亲自写稿和回复留言,都会觉得很惊讶。
但这就是我“习”的过程啊,像昨天有人提问,我今天就写出一篇,还有留言回复问题,这些都是在锻炼自己的即兴表达。
所以我很同意昨天一个朋友的留言,我还特地去置顶了:
很多人不敢行动,或者总觉得自己“没准备好,不够好”,其实就是陷入了“优秀/完美”执念了。
其实人都是这样成长过来的,我的很多“第一次”,甚至“前几十次”,都是很糟糕的。但你们发现没有,人都是健忘的。
你们现在都在问我,为什么我可以做的那么好?其实我做的那么差的时候,你们都忘记了,即使是见证了我很多“第一次”的人。
我用这样的亲身经历举例,是不是也就给你们松绑了?
我们不需要“完美”,我们需要的是持续成长的动态过程。
每次这样的掏心窝总是不小心会写长,今天就不和大家叨叨叨了。
希望这样的分享对你们有帮助,我还是那句话,太多人展现自己成功的结果,我希望和你们分享成长的经过。
当我们发现身边的普通人也能成长,而且有一个可看见的成长路径时,我们是会被鼓舞的。
当我们通过自己行动改变,真的成长了,我们是会得到力量的。
这份力量我们就能去影响他人,更加关键的是,我们也就更加明确自己育儿的真正目标。
让自己变好是一种能力,影响更多人变好是一种力量!
和你们共勉!
推荐阅读
点击标题直接阅读
1、近期文章回顾
2、我的成长过程
3、我的方法论
微信改版了
想看往期历史推送
点击下方阅读原文
喜欢文章,就点个“在看”
让更多的人也看到